(1)正极与树脂干磨片之间的接触力较大时,正极实际上起电刷的作用。磨削用的水基乳化液具有一定的绝缘性,因而在粘附于树脂干磨片表面的切屑与负极之间产生放电。由于细小的切屑极易熔化,放电点所获得的能量除了一部分由于热传导散失到电极的其它部分以及被不断流动的工作液带走,其余的主要消耗在绝缘薄膜和金属结合剂的电蚀上,使金刚石颗粒露出,从而达到修整的目的。树脂干磨片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在以上,间隙控制在范围内时,火花放电较适合修整。修整后树脂干磨片表面的放电凹坑大小适中,分布均匀。若间隙小于,则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修整后树脂干磨片表面放电凹坑较大,且呈黑色。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结合剂电蚀量过大,金刚石颗粒脱落多,同时剧烈放电使金刚石颗粒被烧蚀碳化与结合剂的电蚀产物一起粘结在树脂干磨片的表面;
(2)正极与树脂干磨片之间的接触力较小,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由于非导电相的存在正极与树脂干磨片之间,负极与树脂干磨片之间都能产生火花放电。通常情况下,正极与树脂干磨片之间的放电现象不及负极与树脂干磨片之间的放电那么明显;
(3)工作液中的带电粒子或一些电蚀产物“悬浮”在树脂干磨片与电极之间,这类导电体可能与树脂干磨片或电极发生放电。
上述放电过程中,电极、金属结合剂以及不导电的薄膜被电蚀掉,并被磨削液带走。
极间电压为40v负极距离树脂干磨片的间隙为0.5mm,电极片间的间距分别为3,6,9以及12mm时的放电波形。由放电波形及平均电解电流可知: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大,放电电流逐渐减小,电解电流也逐渐减小。因此对不同粒度的树脂干磨片,可以通过调节电极间距来控制放电电流及电解电流以达到高效高精度修整的目的。